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大型采访活动启动

2013年07月15日10:37  华声在线-湖南日报

  探寻伟人足迹 激扬青春梦想

  “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”大型采访活动今日启动

  本报7月8日讯(记者 李传新)7月8日上午9时30分,省委九所宾馆会议中心前坪,由湖南日报联合国内知名网媒举办的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•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”大型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此举行。省委副秘书长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发美等领导出席。

 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,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,湖南日报精心组织策划了“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”大型系列报道,并邀请人民网、新华网、中国日报网、新浪、搜狐、腾讯等全国知名门户网站来湘参与启动仪式及部分采访活动。

  中国梦,青春梦。湖南日报组织这次大型采访活动,旨在进一步落实中央“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”的要求,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,缅怀伟人,鞭策青年。“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”大型系列报道,将展示毛泽东“身无分文,胸怀天下”;“指点江山”,“风华正茂”;追寻真理,身体力行的热血青年形象。此次报道的取材时间和空间界定于1910年到1921年,即17岁到28岁期间,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到湘乡东山学校读书到参加中共“一大”。以纪念地为切入点,以时间为顺序,以寻访为方法,以故事为形式,叙述毛泽东从热血青年成长为革命领袖的历程。系列报道从7月8日正式启动,持续到12月,湖南日报将刊发28个左右版面的专题报道。

 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和平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,他说,今天,我们在此集会,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,并将跟随记者们的脚步,循着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足迹,感受主席当年生活、求学、开展革命活动的点滴,重新认识青年毛泽东之与中国革命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。同时,也让我们见证主席故乡的伟大变迁。

  身无分文,心忧天下

  ——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之三

  本报记者 李传新 荆彩 杨军

  通讯员 李国祥

  又到暑期长假时。

  时光倒流,回到96年前的1917年,也是暑假。那一年,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青年毛泽东,利用假期,开始了他的“行乞”游学之旅。大约7月底8月初到达安化梅城,在这里一住三天,调查民情,拜访学人,游览名胜,感受一方文化。

  7月10日中午1时多,采访团经过5个多小时的行程,从长沙来到了安化的老县城,现在的梅城镇。

  这是一个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镇,也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。我们沿着当年毛泽东游学曾经走过的紫云山、文武庙、东华阁、燕子桥等地,寻找青年毛泽东在这里曾经留下的足迹。

  下午4时50分,当我们登上安化一中后面的紫云山,站在山顶,梅城古镇风光尽收眼底。毛泽东当年在紫云山对面的北宝塔上题写的“洢水拖蓝,紫云反照;铜钟滴水,梅岭寒泉”楹联情景依稀可见。陪同采访的安化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指着东面告诉我们,毛泽东当年“游学”是从涟源方向来的,住在紫云书院,即现在的安化一中。他在紫云峰下访贫问苦,拜访当地有名的学人夏范廷。当然,也采取写对联的办法解决生计问题。

  毛泽东这次“游学”没带分文,但关心天下大事、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,为了解民情,熟悉社会,同时也为锻炼自己胆量,于1917年暑期,邀请当时已从一师毕业、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,各带一把雨伞、一个挎包,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,外出“游学”。

  安化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林玲为我们讲起了青年毛泽东在梅城游学的故事。

  毛泽东、萧子升到梅城后为生计问题,就给商家富户写送对联以获资助。同行的萧子升害羞,不愿登门送联,就留在旅店书写,毛泽东则登门赠送。在头一家店铺里,店主看了对联后,面带笑容地给了4个铜板。他俩如法炮制,用这种读书人的方式“行乞”。先后给“鼎升泰”、“谦益吉”、“云集祥”等商店送了对联。

  毛泽东很想知道山区农民的生活状况,毛萧二人在城郊紫云山下看见一片茅屋,于是踏着田间小道到了贫苦农民张步胜的家,张家只有3间茅屋,家里一贫如洗。当时只有张步胜妻子夏婆婆在家。毛泽东听夏婆婆唱了反映长工艰难生活的《长工歌》:“十一月做工是立冬,一年辛苦全落空”、“十二月做工是一年,老板打发回家转;跳着喊天天不应,守着冷灶难过年。”

  毛泽东在梅城的情景不过是他这次“游学”一个多月的缩影。这年7月中旬,他与同学萧子升从长沙出发,徒步走访了宁乡、安化、益阳、沅江、长沙5县,通过这次社会调查,对农村社会状况和农民生活疾苦有了新的了解。回到长沙后,他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。1917年冬,毛泽东和萧子升、蔡和森等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。

  1925年6月,毛泽东经湘乡第二次到安化,专程来到安化甲种师范学校,走进教室对学生讲话,他说,“要读活书,不要读死书。旧秀才读死书,死读书,读书死。读活书就是除学习书本知识外,还应结合现实的社会情形,研究列强的侵凌、军阀的割据、民族的解放,研究如何平内乱克列强,做到知古知今。”

  毛泽东“游学”梅城这一次,还参观了孔圣庙、培英堂、北宝塔,凭吊了梅城东华山农民起义军墓地,并登上东华阁眺望全城。当然,还留下一段“毛夏对对”的佳话。

  时过境迁,毛泽东当年走过的地方,今天有一些虽然很难找到,但一代伟人“身无分文,心忧天下”的精神却成为一珍贵财富,值得后人永远珍藏。

  眼下,暑期长假刚刚开始。新时代的莘莘学子,你们又将怎样度过自己的这个假期呢?

  网媒互动

  新华网 李晶瑶 :

  1917年,毛泽东“游学”安化梅城时,拜谒当地劝学所所长夏默庵,几次遭拒。第三次求见时,夏默庵出联“绿杨枝上鸟声声,春到也,春去也”。毛泽东对出“清水池中蛙句句,为公乎,为私乎”。青年毛泽东爱读书,但并非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,从他的对联中便可看出他胸怀家国有壮志。1925年,毛泽东再次来到安化,走村入户调查当地农民运动情况。他撰写出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,将一腔治国理想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社会调研中。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,这是行走在安化的山林田间,我最深刻的感受。

  中国日报网 高欣怡 :

  从长沙来到安化县梅城镇,途中的疲惫与困顿,在进入安化一中,看到武庙的一瞬间一扫而空。文庙在学校中常见,而文武并重的局面却极其少见。百年古建筑并未重蹈被弃命运,依然活跃着师生学习、活动的身影,见证着学子追寻梦想的征程。

  新浪网 杨姗:

  安化县梅城镇,距离长沙四小时车程。坐落于梅城镇的安化一中,这里先后走出数位领导人、科学家、世界冠军。校园门口Hello Kitty饮品店的纯现代风格,写满了少男少女们对时尚的渴望;而校园内“文武双庙、集于一校”的景观,则是安化一中建校百年的历史见证。也正是在这座文庙中,毛泽东开始了游学式的社会调查,了解当地农村社会状况和农民生活疾苦。1925年,毛泽东再次来到安化,推动安化党组织建设和农民运动。安化,显然是毛泽东青年征程的重要里程碑。

  腾讯 焦建宁:

  来到梅山文化发祥地古镇梅城,循着毛泽东两次到安化游历的足迹,安化一中里,红墙黄瓦的文庙,巨柱飞檐的武庙,既古朴典雅,又雄伟壮观。关注民生、体恤民情、通达民意,这不仅在革命年代甚为重要,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也不容小觑。可以说,当下的“走转改”也是毛泽东安化调查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延伸。

  人民日报—人民网 覃博雅:

  梅城镇女镇长告诉我们,梅城作为一个历史名镇,又是毛泽东两次游历的地方,自上世纪中叶安化县城从原址梅城镇迁走,数十年来,梅城镇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的限制,交通条件的制约尤其显著。她说,我们从未停止求新、求变、求发展的脚步,但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,让梅城重放光彩。

  湖南日报要闻部网络工作室 黄晓辉:

  我觉得,青年毛泽东的求学之路,是求新知之路,更是一条自信之路。重走“青年毛泽东之路”,更加觉得,通过学习、社会调查、见闻增长,青年毛泽东初步认识了当时之中国、当时之民族、当时之民众的现状与其形成原因。经历了该段历程,毛泽东不但增强了对自身学识的自信,也增加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之路的自信。

  本报记者 荆彩 彭彭 李传新 整理

(编辑:SN009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湖南高院:曾成杰死刑执行当日已公告
  • 体育中超-恒大2-1江苏 北京3-1武汉 鲁能3-2
  • 娱乐曝鲁豫爱上总裁新欢 与初恋30年情断
  • 财经金价再度暴跌中国大妈有些不安和不解
  • 科技三大运营商4G牌照最早9月发放
  • 博客方舟子:赵薇拜访的气功大师是骗子
  • 读书江青曾给叶群列举一大串"仇人"名单
  • 教育游学团猫腻:十学生为一老师埋单
  • 育儿四川孕妇与侄女吃肯德基后双双中毒(图)